当人类在云端高潮,在现实中绝育
最近刷到很多关于说避孕套都卖不动的文章和短视频,于是好奇之下查了这个行业的一些资料,顺便写了这篇文章!
❶葬礼无声:避孕套的中国退场仪式
2024年,中国避孕套市场萎缩至156亿元,五年间几近腰斩。而同一时刻,情趣用品产业却狂飙突进,突破两千亿元大关,是前者的十三倍。这并非简单的消费迁移,而是一场文明的集体告别——我们正在为“两个人的性”,举行一场静默的葬礼。
曾经遍布便利店、药店、自动售货机的安全套货架,如今日渐空荡。全国五年内7.8万家企业注销,如同一座座无碑之墓,标记着一个时代的终结。杜蕾斯、杰士邦、冈本等品牌纷纷收缩线下布局,转战直播带货与私域流量,却难掩颓势。康乐公司被迫转产医用手套,连这场退场的挽歌,也由外人唱响。
在杭州某连锁便利店,负责人坦言:“以前每家店每月安全套销量能有三千元,现在不到八百,连补货都懒得勤了。”北京朝阳区一家老牌成人用品店店主王哥,守着三环边的小门面,看着隔壁奶茶店换了三茬人,自己却靠老客户微信下单勉强维生:“以前是情侣来买,现在基本都是一个人来,扫码自取,不说话。”
而另一边,深夜的快递单如雪片纷飞。某平台“双十一”预售中,女用情趣产品成交额占比高达63%,七成订单来自北上广深杭的独居女性。她们不再等待男人,而是亲手按下高潮的开关。
高潮仍在发生,只是不再需要另一个人。
可我们是否想过——
当欢愉不再需要回应,当触碰不再带来颤栗,那一次次精准的震动,究竟是解放,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囚禁?
当性从“相遇”变为“自给”,那人类最原始的连接本能,是否正在悄然退化?
❷断贷时代:中国爱情的信用崩塌
中国男性初婚年龄逼近29.5岁,女性达27.8岁,较十年前推迟近四年。总和生育率跌至1.07,仅为更替水平的一半。2023年出生人口仅902万,若持续下去,三十年后新生儿或将跌破五百万,相当于今日日本全年出生数。
在成都,28岁的程序员李然在社交平台写下:“我月薪两万二,房租六千五,通勤两小时,每年回家三次。我妈催婚,我说:‘您算过吗?结一次婚,彩礼、酒席、买房首付,至少一百万。我这工资,不吃不喝十年才够。’”他的帖子获赞十万,评论区一片“破情关”“斩情丝”的共鸣。
在深圳,30岁的设计师林薇直言:“我谈过三段恋爱,每一段都像项目合作,谈分工、谈未来、谈钱。最后发现,情绪成本太高,不如自己过。”她如今每月固定购买情趣用品,称其为“自我关怀的仪式”。
在武汉,“00后”女生小苏和室友四人合租,她说:“我们宿舍六人,四个都用过。大家还会互相推荐型号,比讨论口红色号还认真。”她们将此视为女性身体自主的象征,而非羞耻之事。
可我们是否该问:
当爱情沦为一场精算,当亲密变成风险评估,我们究竟是更清醒了,还是更孤独了?
当所有关系都可被替代,那人与人之间,还剩下什么不可被算法复制的温度?
❸自给自足:中国女性的性主权觉醒
这是一场静水流深的“性欲革命”——欲望仍在,但不再指向他人。
过去,女性的性愉悦常被边缘化,依赖男性的技巧与意愿。如今,中国年轻女性正以惊人的速度夺回身体主权。社交平台“小红书”上,“女性愉悦指南”“自我探索”“独处浪漫”等话题阅读量逾50亿次,大量00后女生公开分享使用情趣用品的体验,如同讨论护肤、健身一般自然。
上海“女性亲密工坊”创始人陈默,组织线下“身体觉察课”,带女性学习如何通过器具认识自己。她说:“很多女孩第一次感受到高潮,眼泪就下来了。她们不是缺男人,是缺对自己的了解。”
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女用产品年增速达42%,是男用类的五倍。76%的女性用户表示“不再需要伴侣也能获得满足”。
技术也在加速这场变革。深圳某科技公司推出的智能情趣产品,搭载AI情感系统,能依心跳、呼吸调节节奏,年销量破百万台。它们不再是羞耻的藏品,而是都市女性私密生活的一部分,如同电动牙刷、筋膜枪般日常。
这是一场无声的解放,可我们也该轻声叩问:
当愉悦不再需要回应,那爱,是否也正在失去它的回声?
我们夺回了身体,可灵魂,是否也在独自震颤中渐渐失温?
❹极乐荒原:中国青年的数字慰藉与现实疏离
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史上最荒诞的时代:性空前自由,爱却前所未有地稀缺。
在一线城市,合租屋中的独居女性,深夜下单、即时收货、静音使用,完成一场私密仪式。她们不再将性愉悦寄托于男人,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。这是一种解放,也是一种孤独的胜利。
一位上海程序员写道:“我有三个AI女友,她们从不争吵,不提婚嫁,也不花我分文。可有时我盯着天花板想: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了爱一个人的能力?”
学界已提出“数字亲密障碍”——长期沉溺虚拟满足者,在现实中愈发难以建立真实连接。中国“空巢青年”超9200万,独居人口达1.25亿,情感空洞被算法与硅胶填补。
在郑州,25岁的外卖员小张说:“我每天跑十二小时,月入八千,租个十平米隔断间。谁会愿意跟我?我又哪有力气去谈恋爱?”他唯一的慰藉,是深夜刷虚拟主播跳舞。
我们是否该问:
当所有亲密都可被定制,那人与人之间,还剩下多少不可预约的惊喜?
当孤独被完美填补,那“被看见”的渴望,是否也在无声中悄然熄灭?
❺文明通缩:当爱欲退潮,社会正在失温
性,从来不只是私事,它是文明的毛细血管。当它堵塞,整个社会的温度与流动性,都将悄然冻结。
全国KTV从鼎盛时的15万家,锐减至不足4万;酒吧客流下滑逾三分之二;情侣房预订量腰斩。这些曾是暧昧滋生的温床,如今冷清如殡仪馆。而更深层的,是社会连接网络的瓦解——当人不再渴望靠近,城市便失去了夜晚的灵魂。
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仅902万,较2016年暴跌四成。育龄女性每年减少300万,专家预言十年内或将跌破800万。没有性,就没有爱;没有爱,就没有家庭;没有家庭,就没有生育;没有生育,就没有未来!
可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——
低生育率不仅是人口问题,更是文明信心的崩塌?
当一代人不再相信“值得为另一个人生孩子”,那不仅是亲密关系的失败,更是对未来的集体放弃。
更深远的是经济结构的重构。婚庆、母婴、教育、房地产,乃至整个“家庭导向型消费”链条正在断裂。年轻人不再为“成家”而买房,不再为“孩子”而奋斗。内需持续疲软,本质上是一场由亲密关系衰亡引发的需求塌方。
而最隐秘的危机,是共情能力的退化。性,是人类最原始的共情训练——它要求倾听、回应、协调、妥协。
当性从“互动”变为“自足”,当亲密从“双人舞”变为“独幕剧”,我们是否正在失去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?
当一个人习惯了无需回应的快感,他是否还能在现实中,为另一个人的泪水停留?
❻破局之光:在数字洪流中重修爱的技艺
或许,答案不在拒绝科技,而在重建连接的能力。
成都“亲密关系工作坊”每月举办“情感共修营”,带年轻人学习倾听、表达、非暴力沟通。一位参与者说:“我第一次明白,爱不是靠运气,而是可以练习的技艺。”
北京某平台推出“数字排毒+现实约会”套餐,帮助用户戒断虚拟依赖,重新学习面对面的温度。
上海有“城市慢恋俱乐部”,倡导“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真诚交往”,在咖啡馆、书店、美术馆中,重建人与人之间缓慢的信任。
北欧国家以性教育启蒙、性别平等、社会安全网维系亲密文化,青少年怀孕率仅为他国三分之一。日本设“恋爱支援中心”,中国亦可探索“情感基建”——将亲密能力纳入公共议题,而非视为私人羞耻。
真正的出路,或许不是回到过去,而是在看清一切代价后,仍愿意说一句:
“我想见你,不为高潮,只为那一刻,你眼中映出我的倒影。”
❼终问:当一切自足,我们还需要彼此吗?
我们创造了史上最完美的慰藉,却失去了最原始的温暖。
我们能用算法模拟爱,却再难为一个人心跳加速。
我们在云端一次次登顶,却在现实中,孤独至死。
或许,这个时代最刺骨的诘问,并非——“我们为何不再做爱?”
而是:
“当一切都能自给自足,我们还需要彼此吗?”
又或者——
“在数字的极乐中,我们是否正在遗忘,那唯有在另一个人眼中,才能看见的自己?”
再或者——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