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对那些太高大上的作品都没兴趣了。
越来越喜欢看那些比较大众比较俗的作品了。
比如选书亦是如此。
比如那些看上去感觉牛哄哄的商业类书籍。
不论是商学院里的MBA课程,还是书店里的商业著作,它们研究的对象,大多是一些世界五百强企业,再不济也是一些上市公司,或者行业内的领军企业。
几乎没有多少研究者,会把过多的目光,锁定在中小微企业ic身上的。
更不会去研究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个人了。
就像历史书只会记载那些有影响力的伟人名人,而不会去记载那些无名之辈一样。
但是,现实的商业世界里,90%以上的企业,又都是一些中小微企业、还有就是那些最底层的创业者和普通人。
这些小不点儿大的企业,哪里用得上那些高大上的管理理论呢?
这一类的知识不管你看在多,最后也是毫无用处。
遇到问题时你只能是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遇方则方,遇圆则圆。
所以,我现在看书的习惯都比较喜欢那些比较大众的作品。
比如读《新华字典》。
其实《新华字典》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非常高的工具书。
里面的每一个句子,都是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。
为什么邓公的语言非常简练?
他没事儿了就看《新华字典》。
这本书他看了一辈子。
不指望有人能坚持看一辈子。如果能坚持能看个10年20年,认识的字,掌握的词,记住的句子,就非常恐惧非常恐惧。
我认识一个兄台,没事儿就看《成语故事》。
他知道的历史典故非常多非常多。
他一说话,大家还以为他大学教授呢 。
现实是什么?
他就一初中毕业。
他说他这辈子,只看了三本书。一是《新华字典》,二是《成语词典》、三是《古汉语词典》。
他说这三本书,没事儿就翻翻,没事儿就翻翻,莫名其妙,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。
出口成章啊,下笔成文啊,都是非常简单非常简单的事儿。
我记得我初中的一个老师,没事儿他就喜欢看《成语故事》。
全班70多人,跟他玩成语接龙,都干不过他。
他说他的女朋友,就是玩成语接龙赚的。
读大学时,他玩成语接龙,他一个人挑战全班,稳妥妥的,又赢了。
他说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历史典故,一个历史典故就是一个小故事,一个小故事就是一个沉重的历史事件。
他说他这辈子,就干了两件事儿,一是记成语,二是到处找成语小故事。
结果就是看到什么都会想起成语,想起成语了,条件反射,又会想起很多故事。
这些成语和故事,能养他一辈子了。
你看,现在所有所有老师的词汇量,加起来,是不是都没一个人多?
我掌握的词汇量大,我就能自由表达。
我能自由表达,就能很自如的跟这个世界链接。
一个人词汇量的厚度,就是一个人的高度。
一个人掌握的词汇多了,看这个世界,会更通透。
他说有三本书,是值得看一辈子的,一是《新华词典》,让我们把该认识和不该认识的字都认识了,而且还记住了很多句子。
里面的每一个句子,维度都很低。维度很低的东西,都是维度很高的人写的。二是《成语词典》,晓得的成语多了,看历史不再雾蒙蒙的,是清澈透明,一览无余。
至于《古汉语词典》的含金量有多高,我不想讲了,我只能说有些书,我们读了,它能跟我们一辈子,养我们一辈子。
年龄越大,认识的牛人越多。
我认识一个牛人,以前是一个保安。
他在很小的时候,得到一本钢笔行书字帖。
他啊,无聊了就练字,无聊了就练字。
这一练就是一辈子。
现在他在成都搞硬笔书法培训,每天工作2个多小时,月赚2万多。
他说赚钱,就是把一件事儿琢磨明白,弄懂它。
啥都琢磨,就是一个废物。
曾经我自己就是属于这种啥都好奇啥都想琢磨的人、不仅如此还自命不凡的觉得自己就是那匹万中无一的黑马、所以干啥学啥折腾啥都喜欢各种标新立异、各种高大尚~~~~
可当自己遇到的事越多、遭遇的打击越多、无法解决的事情越多之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。
不需要什么高达上,不需要什么标新立异、不需要什么牛哄哄,我只要在遇到问题时能解决问题、我只要实用和价值。
就像某些书,内容确实可以温暖大家一辈子,但遇到问题时却百无一用,只不过大家也可以考虑考虑,哈哈……
上一篇

这个世界上信息差永远都会存在,信息差在,商机就在,利润就在
2023-01-16
下一篇

有句话怎么说的,不怕你会一万招,就怕你把一招练一万次。
2023-01-09